从"推力与轨道"看AI时代的沟通:规则不是束缚,而是节能的智慧
在求职场景中,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:有人用简单直接的口语化表达 “我想要这份工作,这是我的简历” 发送求职信息,随后借助 AI 将其润色成符合职场规范的正式邮件;而接收方又会通过 AI 将这封正式邮件提炼回核心信息。有人或许会疑惑,这样 “润色 - 提炼” 的过程是不是形式主义,是不是在浪费算力做无意义的事情?但当我们深入探究,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人类社会沟通的深层逻辑,而 AI 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场景规则的能量优化原理
要理解这种现象,我们得先明白场景规则存在的意义。有人觉得场景规则不符合能量最低原理,认为它增加了沟通的复杂度。但实际上,人类社会是由智能个体组成的复杂协作系统,其 “能量” 不仅包括物理能耗,更涵盖信任成本、决策风险、协作效率等隐性成本。场景规则的存在,本质是为了降低这些隐性成本,实现系统整体能耗最低,而非个体单次表达的简单化。
就像物理系统中 “给物体施加初始推力让它沿轨道运动”,看似多花了力,却避免了物体无序碰撞的额外能耗,最终整体能量消耗更低。在人类沟通中,场景规则就是那条 “轨道”。以求职场景为例,职场有 “规范表达” 的隐性要求,原始的口语化信息虽简洁,但显得随意,会让接收方觉得求职者不重视、不专业。而符合场景规则的正式邮件,能通过标准化的表达形式,如礼貌用语、自我陈述、资质说明等,主动释放 “可信信号”,减少对方的验证成本。这种 “形式成本” 远低于无规则下的信任验证能耗,让系统整体更高效。
降低协作熵增
同时,场景规则能降低 “协作熵增”。人类社会的协作依赖 “共识预期”,大家知道在什么场景该说什么话、做什么事,对方也能预判行为逻辑,协作才能顺畅。如果没有场景规则,每个人按 “原始本能” 表达,沟通会陷入混乱,就像物理系统中 “熵增” 会让能量无序耗散,最终系统需要花更多能量去纠正混乱。场景规则通过 “标准化约束” 降低了系统的 “协作熵”,让能量消耗更有序、更可控。
AI:信息形态转换器
而 AI 在这个过程中,就像那个施加 “初始推力” 的自动化工具。过去,将原始信息转化为符合场景规则的表达,这个 “推力” 需要人类自己来施加,人们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复杂的文书规范、沟通礼仪。但现在,AI 承担了 “信息形态转换器” 的角色,它用算法打破 “原始表达” 与 “场景规则” 的天然矛盾,把 “低规则适配度” 的信息转化为 “高规则适配度” 的表达,让原本 “无法被场景接受” 的极简诉求获得传递资格,帮人类跨越 “个人表达习惯” 与 “社会沟通规则” 的鸿沟。
不仅如此,AI 还是 “信息效率调节器”。从传递端看,原始信息极简但 “说服力弱”,AI 润色后信息更饱满却也增加了 “信息冗余”;到接收端,AI 又反向提炼回核心信息。这一过程中,AI 动态调节 “信息能量”,在传递端用技术补全 “体验缺口”,让 “效率” 和 “场景规则” 共存;在接收端把 “过度包装的冗余” 再压缩回效率,实现了 “传递 - 接收” 过程中能量的守恒与优化。
解放后的时间价值
值得思考的是,当 AI 把人类从学习复杂文书规范、沟通礼仪的耗时中解放出来后,这些节省的时间该如何投入和利用?这其实为人类创造了向更高价值领域探索的可能。一方面,人们可以将时间用于深度能力提升,比如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深耕、跨学科知识的学习,或是逻辑思维、创新能力的培养,这些是 AI 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,能让个体在复杂问题解决中发挥更大价值。另一方面,可投入到真实的情感连接与协作中,毕竟沟通的本质不仅是信息传递,更是情感共鸣与信任构建。人们可以用更多时间与他人进行深度交流、团队协作,在互动中理解彼此需求、激发创意火花,让人际关系和团队效能得到质的提升。此外,还能用于创意探索与自我实现,比如投身艺术创作、科研探索、社会公益等领域,去追求那些超越形式规范、关乎精神价值的目标,让生命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绽放光彩。
技术服务于沟通的本质
所以,这种 AI 参与的沟通现象并非形式主义和无意义的算力浪费。场景规则是人类社会为降低整体沟通能耗演化出的优化机制,而 AI 则是用技术优化 “规则执行的能耗” 的工具。它让人类既能享受规则带来的系统节能,又不必自己承担繁琐的形式成本。在 AI 的辅助下,我们的沟通既能符合场景规则以降低阻力,又能高效传递核心信息,这正是技术服务于人类复杂社交需求的体现,也是沟通在效率与得体之间找到的动态平衡。
未来,随着 AI 对 “人类沟通逻辑” 理解的不断深入,它会更精准地判断不同场景下信息该简化还是丰富,让工具更智能地服务人类,减少无效沟通。这种 “AI 辅助规则适配” 的模式,会让场景规则的 “节能价值” 更加突出,推动人类沟通向更高效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,也为人类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。
(注: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)